close

歷代對「臺灣」本島稱謂的演變及其歷史

揚州之城岱輿、員嶠雕題國(春秋戰國)瀛洲(秦漢)夷州(三國)

流求國(隋)毘舍耶國(南宋)小流球(明洪武)雞籠、北港、東番(明萬曆)

東都(鄭成功)東寧(鄭經)

1.臺員的諧音 2.埋冤的諧音3.港名臺窩灣4.西拉雅(平埔族)臺窩灣支族

5.明朝萬曆年間,顏思齊、鄭芝龍始稱臺灣

6.臺灣指稱全臺,始於1683年康熙時入大清帝國版圖

 

台灣組曲(臺灣地名)

屏東以前叫阿猴  永康叫做埔羌頭  清水叫做牛馬頭        阿公店叫做崗山

高雄舊名是打狗  白河古時店仔口  新竹古時叫竹塹  員林椪柑最棒了

民雄舊名是打貓  北斗舊名是寶斗  嘉義舊名諸羅山  鹿港青蚵是名產

台南古都赤崁樓  人說台西是海口  隆田叫做番仔田   麻豆文旦最好吃

人說寶島是台灣望你早歸 

 

渡台者的遭遇 

渡黑水溝(臺灣海峽)遇颶風沉船沒頂

被客頭放生於臺灣外海沙洲沒頂稱「種芋」

順利上岸者因水土不服病死

遇番人出草(即獵首)人頭被砍下

閩客械鬥或漳泉械鬥或宗族械鬥或同業械鬥而亡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過番剩一半過臺灣無底看

六死三在一回頭「金門不認同安,臺灣不認唐山」

閩南人、客家人變成在地化、本土化、土著化

 

 

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10000年 採食

1.分布在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的長濱文化(距今5萬年~1萬5千年)

2.西海岸中北部丘陵臺地地區的網形文化(距今5萬年~8千年)
兩者與廣西新州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出土遺物相似
長濱文化以石片器為主的礫石工業傳統,網形文化伯公壟遺址,出土的尖器、刮器、砍砸器,均可能來自中國廣西地區。
長濱文化主要生產方式是:採集、狩獵、漁撈,傾向海域資源;而網形文化可能以陸域資源為主。

 

新石器時代早期7000~4500 採食產食
大坌坑文化(距今7000~4700年):陶器稱繩紋陶,手製、質地鬆軟,只有缽罐兩種,口緣低矮、厚重,外側有一道突脊。學者認為大坌坑文化,與中國閩粵文化有關。其生活方式為刀耕火種,但主要生產方式是採集、狩獵、漁撈。

新石器時代中期4500~3500 採食產食*稻
圓山文化以臺北盆地北側為中心,以淺棕色素面的陶器為主,石器中有少見的有肩石斧、有段石錛,與同期其他文化不同,有外來移民文化特質。北部的訊塘埔類型、紅毛港類型,和中南部以繩紋紅陶為主的牛罵頭、牛稠子文化。距今4500~3500年都有繩紋陶器的特質,圓山文化有大型砥石,是聚落公共財產,顯示已有社會組織,以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直肢葬、甕棺葬、耳飾、玦型器陪葬,有拔牙習俗。

新石器時代晚期3500~2000 採食產食*稻

芝山岩文化、圓山文化晚期、植物園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鳳鼻頭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花岡山文化。距今3500~2000年出現精美的彩陶、黑陶器型,有很大變化種類增加,出現少量的三足器。麒麟文化有巨石崇拜。

金屬器時代2000~400  採食產食*稻

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崁頂文化、大邱園文化、蔦松文化、龜山文化、北葉文化、靜浦文化距今2000~400年。 十三行文化以紅褐色夾砂陶為主,有煉鐵技術、屈肢葬;番仔園文化採俯身葬;北葉文化為短長方形石板棺葬;靜浦文化採長方形石板直肢葬,晚期改採坐姿屈肢式,顯示文化的多樣性。

海洋文化:台灣文化因為融合各時期不同的文化,故被視為「海洋文化」。台灣海洋文化的特質:1.島國2.開放3.動態 4.重商

就地理的觀點:灣四面環海。西以「台灣海峽」和中國福建省相望。東瀕                                「太平洋」,南臨「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對峙。

就經濟的觀點:1624年荷蘭佔據台灣時,便以台灣做為輸出、補給的轉運站。

台灣第一次站在世界的舞臺,以鹿皮、蔗糖、茶葉揚名於國際。

                                    換言之台灣係以貿易起家,貿易靠船隻,船隻靠海洋;即使到                                    現代,台灣還是靠貿易創造台灣的經濟奇蹟

多元文化 就歷史的觀點:台灣的文化融合了

原住民文化(1624年前) 牽手、吃檳榔、苑裡

荷蘭文化(1624-1662) 甲、王田制

西班牙文化(1626-1642)紅毛城

明鄭文化(1662-1683) 左鎮、左營、後勁

滿清文化(1683-1895)

日本文化(1895-1945) 總統府、監察院、臺大醫院

國府中原文化(1945-1996) :受近代美國文化、日本文化影響

今日台灣人有菲律賓、印尼等南島語族,荷蘭、西班牙、日本人等殖民者,及福建、廣東等原鄉的血統;亦即融合了原住民、漢人、日本人、拉丁民族、南島語族、條頓諸民族的血統

 

原住民

平埔族與漢人同化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1凱達格蘭族

   2噶瑪蘭族

   3道卡斯族

   4巴布拉族

   5巴則海族

   6貓霧竦族

   7邵族

   8和安雅族

   9西拉雅族

   10雷朗族

高山族人口數及祭典

1.阿美族14萬

新年祭、天地祭、薪祭、播種祭、驅蟲祭、豐年祭、成年祭、捕魚節

2.泰雅族9萬 播種祭、摘穗祭、收穫祭、豐年祭

3.排灣族6萬

五年祭、送靈祭、收穫祭、稗祭、芋頭祭、獵祭、川祭、竹竿祭

4.布農族3萬1千

播種祭、農具祭、除草祭、驅疫祭、刈粟祭、小孩祭、新年祭、收穫祭、開墾祭、蕃薯祭、打耳祭

5.卑南族9千 猴祭、豐年祭、狩獵祭

6.魯凱族9千 豐年祭

7.鄒族7千

曹族 粟播種祭、稻播種祭、除草祭、刈粟祭、刈稻祭、狩獵祭、祖靈祭、山川祭、豐年祭

8.賽夏族4千 祖靈祭、鬼神祭、矮靈祭

9.達悟族4千 播種祭、飛魚祭、船祭

 

原9族現分出為14族

阿美族、泰雅族、雅美族、賽夏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排灣族

邵族、葛瑪蘭族、太魯閣族、賽德克族、撒奇萊雅族

 

荷蘭人統治時代

1624年在鯤身築城,名為熱蘭遮城或安平城或赤崁樓,在1632年完成。

1625年在赤崁建倉庫、宿舍、病院等,稱為普羅汶蒂亞

荷蘭人招募中國人到安平種稻,1630年前後鄭芝龍給人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招饑民至北港開墾。

荷蘭人行結首制,組織中國農民開墾,增加勞動力,節省監督開墾之煩及許多行政費用,但中國人開墾成的土地,仍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稱之為王田

荷蘭人以安平為根據地,商業轉運站,買中國貨賣給歐洲的荷蘭或波斯。

臺灣的糖、鹿、硫磺輸出中國或日本,荷蘭人極力搜括臺灣財富,徵收官租、人頭稅、狩獵稅、輸出稅。

1652郭懷一率眾反抗,後因其弟告密,被殘酷鎮壓與屠殺。

荷蘭人對原住民的教化是派牧師來臺傳教,編譯聖經,用西拉雅語編成聖經叫新港文書,此即荷蘭人在離臺150年,仍有原住民使用荷蘭人所留下來的羅馬拼音文字的原因。

荷蘭統治時期 漢人人口數 1626:5000  1650: 15000 荷蘭統治末期  1662:25000

 

安平追想曲 陳達儒作詞 許石作曲(1951年發表)

 

荷蘭教化開拓圖 (重點在南台灣)

 

西班牙1626~1642年統治臺灣,在台灣北部建立紅毛城,採硫磺為生。

紅毛城的歷史

 

1629

西班牙人在滬尾(即淡水)建St.Domingo(聖多明各城)

1642

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此城為荷蘭人所有,荷蘭人被稱為紅毛,故St.Domingo(聖多明各城) 被稱為紅毛城

1662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此城為鄭氏所有

1681

鄭克塽重修此城,並駐軍於此

1683

鄭氏降清,清政府派安平水師十餘人,每年巡此城一次,日久荒廢傾圮

1724

淡水廳同知重修此城,殘蹟得以保存

1860

淡水開港

1861

英國人在淡水設領事館

1868

英國人遷領事館於紅毛城

1972

英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撤館,英國委託澳大利亞代為管理,不久澳大利亞又與中華民國斷交

1980

該館正式為台灣政府所有,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明鄭時期(1662~1683年)

大事年表

1661  鄭成功立台灣為東都,赤崁為承天府,置天興、萬年二縣

1662  荷蘭人投降。半年後鄭成功憤死,鄭經即位,鄭經入東都

1664  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天興、萬年升為二州,形成獨立王國

1665  陳永華教民晒鹽,實施保甲制,十戶一牌,十牌一甲

1666  孔廟落成,向日本購刀、盔下販至暹羅、交阯、呂宋,遣使通商

1681  鄭經歿,鄭克塽即位

1683 施琅入台灣,鄭克塽投降

 

東寧建國鄭氏三代治領臺灣21,這是臺灣歷史上首次出現漢人建立的獨立政權。

 

鄭成功父親叫鄭芝龍,母親為日本人。鄭芝龍在日本結識海盜顏思齊,在顏客死臺灣之後接掌顏的海盜勢力,發展成為閩、粵沿海一股強大的私人武力。鄭成功(福松)七歲離開日本,被父親接到福建,改名森,入太學,老師命名大木,南明唐王賜姓朱,名成功,人們尊稱(國姓爺)。

 

1646年父親降清,鄭成功反清復明,桂王封他為(延平郡王),鄭芝龍的部下何彬,是荷蘭的通事,幫鄭成功取得臺灣,利用漲潮渡鹿耳門,歷時89個月,16622月逼荷蘭投降。荷蘭總督在被(遺誤的臺灣中)控訴鄭氏部眾登陸後,屠殺荷蘭人,強暴婦女,把傳教士釘在十字架上。

 

鄭成功治軍甚嚴,他攻臺這年,其父被清廷斬首,清廷為防堵其勢力,實施遷界、海禁令,山東、江蘇、浙江、閩、粵五省,沿海居民後撤40里,(片板不許下水,粒貨不許越疆。)鄭成功只好向南洋、日本通商,鄭成功因父、兄弟被處死於北京,桂王被吳三桂殺死,母自縊,子鄭經行為不正經,故憂憤而死。

 

鄭成功之子鄭經,自稱東寧國王,167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上書鄭經,稱他陛下。

 

1675年更訂定官制,陳永華助之,在東寧築柵,建衙署,規劃出行政中心,引進中國內地里坊制,建議地方行系統,募民墾田,歲入穀千數百石,提倡種甘蔗、種麻、製糖、製鹽,吸引每年數萬移民,1665年在臺南建孔廟,1666年落成,旁設明倫堂,稱(全臺首學)。

苛捐雜稅多,如:陸餉(厝稅、磨稅、菜稅)、水餉(梁頭稅、灣塭稅)、雜稅(鏈稅、綾稅)、人頭稅等,鄭經在1674年,與三藩一起反攻大陸,結果利益分配不均,而退守金門、廈門,1680年清軍攻擊下,退回臺灣。不久陳永華病歿,享年39歲,與鄭成功同。

鄭經次子鄭克塽奪權,鄭成功叛將施琅攻臺,結束明鄭王朝21年的統治。

 

 

清領時代    清領時期台灣共有三任巡撫(1)劉銘傳(2)邵友溓(3)唐景崧

1684

清政府廢除海禁,台灣劃歸福建省,施琅建天妃廟,台灣府學、台灣鳳山縣學。施琅〈開海禁疏〉嚴禁潮、惠客家人來台

1686

定台灣班兵三年輪調(共1314名,實9千餘人)

1687

允台民赴福建鄉試

1698

郁永河〈裨海紀遊〉

1709

陳賴章拓墾大佳臘

1719

施世榜在二水興建水圳,人稱施厝圳、八堡圳

1721

朱一貴事件。首次閩粵移民械鬥

1722

清政府豎石畫界,防止漢人入侵原住民土地。朱一貴被斬

1732

清政府開放准許移民可攜眷來台

1733

行保甲法,連坐法

1737

嚴禁原住民與漢人通婚

1738

建艋舺龍山寺

1758

清政府令平埔族學習漢人習俗,從漢姓

1786

鹿港龍山寺落成

1787

林爽文反清,吳沙進入蛤仔難(宜蘭)開墾,是為開蘭第一人

1827

英人來滬尾賣鴉片

1831

粵人姜秀鑾,閩人周邦正,與官府合資設金廣福,開拓北埔

1858

天津條約台灣開港

1860

北京條約開放淡水、安平港

1862

天地會戴潮春反清,怡和洋行在滬尾設商館

1864

戴潮春被捕,林文察平定有功

1865

英人陶德在淡水北部種茶,英人在打狗(今高雄)建領事館,長老會馬雅各在台南傳教

1871

牡丹社事件

1872

加拿大長老會馬偕到淡水傳教

1874

沈葆楨來台,開山撫番

1875

沈葆楨奏追諡鄭成功,建專祠解入番地之禁(已禁190年) ,長老教巴克禮到打狗傳教

1877

丁日昌奏購置鐵甲船,先設馬車路俟,礦務大興,再辦鐵路,架設台南~旗後電線

1878

獎勵墾殖番地

1879

馬偕醫館創立

1884

劉銘傳為巡撫,法艦砲轟基隆,孤拔攻陷基隆砲台,法軍登陸滬尾,孤拔宣佈封鎖台灣,法軍攻獅球嶺。淡水女學成立

1885

清法停戰,法解除封鎖台灣,劉銘傳為台灣首任巡撫,置軍械機器局於台北

1886

設電報總局

1887

台灣正式建省,劉銘傳開辦鐵路,滬尾~基隆,台北電線通,設西學堂於大稻埕,台灣府改為台南府,台北~基隆始建鐵路

1888

設郵政總局,架設八堵~基隆鐵橋,基隆河發現沙金

1889

台灣府城興工,全台清丈田地

1890

台北城設番學堂,劉銘傳請辭

1892

邵友溓巡撫把鐵路修到新竹為止

1893

台北~新竹鐵路通

1894

邵友溓移省會到台北,唐景崧署福建台灣巡撫,清日甲午戰爭爆發

1895

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樺山資紀為台灣首任總督,台灣民主國成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登陸澳底,日軍佔三貂角→基隆→台北城,唐景菘逃回廈門,6月17日舉行始政式,抗日活動此起彼落且延續中,士林芝山岩授日語,日軍入台南,劉永福逃,台灣民主國亡,總督府內設台灣研習所

1684~1732

(康熙23~雍正10)

48

 

1684~1722

納入福建省

1732~1740

(雍正10~乾隆5)

8

 

1723~1787

朱一貴事件

1740~1746

(乾隆5~11)

6

 

1788~1874

林爽文事件

1746~1748

(乾隆11~13)

2

 

1875~1884

日軍侵臺

1748~1760

(乾隆13~25)

12

 

1885~1895

清法戰爭

1760

(乾隆25  )

 

 

1683~1894

民變212械鬥70

清領時代渡海禁弛政策

 

沈葆禎  駐臺時間:1874年、1875年

  1. 來臺背景:日軍侵台(1874年)
  2. 重要建樹:

(1)開山通道(蘇花公路前身、新中橫公路前身、南迴公路前身、八通關古道),撫綏生番,設學堂。

(2)廢內地人民渡台禁令,在廈門、上海、香港設招墾局,來台者有船票、種子、                                     房屋及一年半口糧,每人水田一甲、旱地一甲,每十人耕牛四頭、農具四副,三年後才收租賦。

(3)增設郡縣(二府八縣四廳)。

(4)推行自強新政,以機器開採基隆煤礦,備置輪船航行閩、臺間,於安平建新式砲台(即億載金城,仿巴黎城堡,外圍有護城河)

(5)勵正風俗民心,為鄭成功追諡建祠(即延平郡王祠),沈葆楨親題一對楹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移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丁日昌  駐臺時間:1876年年底~1877年(僅5個月)

1.官職:福建巡撫。

2.見解:

(1)1868年建議設立輪船水師,將沿海分為北洋(天津)、中洋(吳淞口)、南洋三個軍區,其中南洋軍區以臺灣為基地。

(2)1874年籌議海防,建議在臺灣建立大造船廠與開採礦藏。

3.重要措施:

 (1)巡視臺灣澎湖(請參看圖示) 。

                       (2)整飭吏治,撫綏生番。

                       (3)鼓勵內地人民來臺從事開墾,在北部試行推廣經濟作物茶葉,在南部山地試行推廣經濟作物咖啡

                       (4)鼓勵煤鐵探採,籌畫開採石油。

                       (5)完成臺灣府城到安平與旗後間的電線(臺灣最早的自有電線) ,籌畫建築鐵路(安平到打狗) ,浚深港口。

                       (6)建議購置鐵甲艦,訓練水雷軍,建機器局。

劉銘傳  駐臺時間:1885年~1891年(共6年)

1.官職:福建巡撫臺灣首任巡撫。

2.來臺背景:1884年清法戰爭。

3.設目標:以臺灣一隅之設施為全國之範,以一島基國之富強。

4.重要措施:

(1)擴大撫番:改善其生活,畫明地界,不准軍民侵陵,於台北設 番學堂, 與衣食、教算學、漢文、官話、臺語及起居禮儀。

(2)增郡縣:除臺北府外(府城於1884年建成,)又將臺灣府改為臺南府,另於中部(臺中橋孜圖)置臺灣府,並擬定省會,全台增至三府一州三廳十一縣。

(3)清理賦稅:設官銀局造銀幣,每年數十萬兩(這是臺灣自造銀元之始) 。

(4)發展交通:1891年基隆、臺北鐵路通車(臺灣第一條運客鐵路)先後添購輪船八艘,遠達南洋,聯接南北電線,及於福建,擴充基隆煤礦。

(5)推廣農業:種茶、植棉、栽桑、養蠶、水利灌溉。

(6)設新式學堂:1885年在臺北大稻埕六館街創西學堂,是臺灣第一個新式學堂, 1886年在大稻埕建昌街設電報學堂。

5.成就:完成建省工作(1887年),為臺灣近代化奠定相當基礎,臺北府首有電燈。

進口以鴉片為大宗其次為布匹.出口以米、樟腦、茶、糖及硫磺

1870年代起臺灣貿易轉為出超

日治時代

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策與方針之演變

 

 Ⅰ

 Ⅱ

 Ⅲ

政策

綏撫政策

同化政策

皇民化運動

總督

樺山資紀~

田健治郎~

小林躋造

性質

前期武官總督

文官總督

後期武官總督

起訖

1895~1918(24年)

1919~1936(18年)

1937~1945(8年)

背景

臺灣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

戰後民族自決思潮流行臺胞覺醒

中日八年戰爭日本進入戰時體制有待臺胞全面合作

措施

武力鎮壓反抗運動、尊重臺灣禮俗

籠絡臺胞、視臺灣為內地的延長

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

特色

寬猛並用族、樹立殖民基礎

視臺灣為日本領土

要求臺胞完全日本化

綏撫時期

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反對割台言論

大事年表

台灣人的抗日活動 抗日遇難台灣人 隻鳥仔哮救救

 

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

        日本欺凌中國,索台灣一島,台民兩次電奏,勢難挽回。知倭奴不日即將攻入。

        吾等如甘受,則吾土吾鄉歸夷狄所有。如不甘受,防備不足故,斷難長期持續。

屢與列強折衝,無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

        台民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台民公議自立為民主之國。決定國

務由公民公選官吏營運。為達此計劃且抵抗倭奴侵略,新政府機構中樞必須有人主持,確保鄉里和平。夙敬仰巡撫承宣布政使唐景崧,會議決定推舉為台灣民主國總統。

初二日公同刊刻印信,全台灣紳民上呈。當日拂曉,士農工商公集籌防局,開始嚴肅

此壯舉。

         乞勿遲誤!

以全台民之名公布之

反對割台言論

國防上

臺灣地位重要為東南七省門戶

政治上

割臺失天下人心,恐有內亂

經濟上

臺灣宜種花果、米、蔗、牛、羊繁殖多;蘊藏煤、金各礦,甚富經濟價值

外交上

將啟他國之戎心(即好戰的心)

大事年表

1895

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樺山資紀為台灣首任總督,台灣民主國成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登陸澳底,日軍佔三貂角→基隆→台北城,唐景菘逃回廈門,6月17日舉行始政日,抗日活動此起彼落且延續中,士林芝山岩授日語,日軍入台南,劉永福逃,台灣民主國亡,總督府內設台灣研習所

1896

士林芝山岩事件(六先生被殺) ,開始戶口調查,設警察制度,頒六三法

1897

台灣電燈會社成立,台灣銀行法、戒嚴令,准許台北市公娼,台灣日報創刊,國語學校開校,實施鴉片專賣

1898

兒玉源太郎、後藤新平民政長官就任,實施土地調查,公布保甲、法匪徒刑罰令

1899

食鹽、樟腦專賣,台灣銀行成立

1900

黃玉階倡天足會,台北、台南有公共電話

1901

馬偕歿

1902

台南博物館開,伊能嘉矩博物志,基隆開始供應自來水,使用新度量衡制

1903

首座水力發電所在深坑落成,台北農會成立,公布樟腦專賣法

1905

全台戒嚴,第一次戶口普查

1906

明修築打狗港

1907

台北市自來水工程開工

1908

縱貫鐵路(基隆到高雄)全線通車

1909

廢陰曆

1910

實施官營移民政策,鼓勵日人到台灣東部

1911

東部鐵路全線通車,阿里山鐵路通車,基隆~打狗夜間鐵路通車

1912

重新規劃台北市,馬偕醫館開幕,林圯埔事件

1913

台北開始通行公共汽車,羅福星領導苗栗事件,基隆~花蓮定期航線開

1914

台灣同化會成立,淡水長老教會中學開校

1915

第二次戶口普查,台灣人第一所自辦的學校─台中中學,西來庵事件

1917

天主教教會創靜修女學校(第一所收台籍女學生),台南自來水供應

1919

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完工,台灣電力公司成立

1920

戶口普查,台灣青年創刊

1921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蔣渭水發表臨床講義

1922

台灣議會設置運動

1923

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成立,台灣民報創刊,治警事件,宜蘭鐵路全線通車

1925

二林事件,台北橋竣工

1926

戶口普查,台灣文化協會開始分裂,蓬萊米之名出現

1927

台灣人第一個黨台灣民眾黨申請成立,台灣美術研究會成立

1928

設立台北帝國大學,蔣渭水組台灣工友總聯盟,謝雪紅在上海成立台灣共產黨

1929

新竹自來水工程竣工台北帝國大學改制樂生院落成民眾黨開始左傾

1930

霧社事件爆發

1931

蔣渭水歿,工友總聯盟式微

1932

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在台北出現

1934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

1935

首屆台灣地方議員選舉

1936

台北松山機場竣工,台北公會堂落成,台北新公園落成

1937

軍司令部宣佈進入戰時體制,與日本本土劃一時間

1938

公布國家總動員法

1939

小林躋造總督宣佈治台重點,皇民化、工業化、南進,開築花蓮港

1940

規定台灣人改換日本姓

1941

皇民奉公會成立

1942

第一梯次台灣志願兵入伍

1943

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

1944

日本對台灣實施徵兵制

1945

日本投降,陳儀任台灣行政長官抵台,成立台灣省貿易公司

 

台灣人的武力抗日活動

北埔事件(1907.11) 林杞埔事件(1912.3) 土庫事件(1912.6) 苗栗羅福星事件(1913.1) 台南關帝廟李阿齊事件(1913.6)  台中東勢角賴來事件(1913.11)      南投陳阿榮事件(1914.2)  新竹大湖張火爐事件(1914.3)  六甲事件(1914.5) 林老才事件(1915.2)  西來庵事件或稱余清芳事件(1915.6)

同化時代

大事年表

1919

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完工,台灣電力公司成立

1920

戶口普查,台灣青年創刊

1921

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蔣渭水發表臨床講義

1922

台灣議會設置運動

1923

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成立,台灣民報創刊,治警事件,宜蘭鐵路全線通車

1925

二林事件,台北橋竣工

1926

戶口普查,台灣文化協會開始分裂,蓬萊米之名出現

1927

台灣人第一個黨台灣民眾黨申請成立,台灣美術研究會成立

1928

設立台北帝國大學,蔣渭水組台灣工友總聯盟,謝雪紅在上海成立台灣共產黨

1929

新竹自來水工程竣工台北帝國大學改制樂生院落成民眾黨開始左傾

1930

霧社事件爆發

1931

蔣渭水歿,工友總聯盟式微

1932

台灣第一家百貨公司菊元百貨在台北出現

1934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完工

1935

首屆台灣地方議員選舉

1936

台北松山機場竣工,台北公會堂落成,台北新公園落成

1937

軍司令部宣佈進入戰時體制,與日本本土劃一時間

文化抗日活動

政治

1.六三法撤廢運動1918年林獻堂等籌組「六三法撤廢期成同盟」

2.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1年林獻堂等向日本請願,1923年蔡培火、蔣渭水 組成「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

3.政治結社組織運動1921年蔣渭水組「台灣文化協會」,1922 年蔡培火、蔣渭水組「新台灣聯盟」, 1927 台灣文化協會分裂,蔣渭水先後組「台灣自治會」「台灣同盟會」,蔡培火成立「台灣民黨」後改為「台灣民眾黨」

4.地方自治改革運動1930年「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建議民選議員組議決機關,1935年開放,1937年解散

社會運動

1.文化啟蒙運動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設置讀報社、舉辦各種講習會、開辦夏季學校、文化演講會、巡迴講座

2.農民運動1925年「二林事件」,1927年第一屆全島大會在日本共產黨指揮下, 漸左傾,1929年總督府大規模搜捕,叫二一二事件,被壓抑後消滅

文化運動

1.1927年連溫卿、王敏川掌控「台北機械工會」領導罷工

2台灣民眾黨指導1928年「台灣工友總聯盟」

3.台灣共產黨指導1929年「紅色工會組織運動」奪取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 黨、台灣工友總聯盟的工會領導權

雨夜花  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1934年發表)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暝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有誰人可看顧。無情風雨,誤阮前途,花蕊凋落要如何

雨無情,雨無情,無想阮的前程。並無看顧,軟弱心性,乎阮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雨水滴,引阮入受難池。怎樣乎阮,離葉離枝,永遠無人通看見。

皇民化 大事年表

1937

軍司令部宣佈進入戰時體制,與日本本土劃一時間

1938

公布國家總動員法

1939

小林躋造總督宣佈治台重點,皇民化、工業化、南進,開築花蓮港

1940

規定台灣人改換日本姓

1941

皇民奉公會成立

1942

第一梯次台灣志願兵入伍

1943

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

1944

日本對台灣實施徵兵制

1945

日本投降,陳儀任台灣行政長官抵台,成立台灣省貿易公司

臺灣鐵路:(清領時期基隆~新竹)(國民黨時代蘇澳~花蓮‧台東~屏東)

  ◇ 望你早歸      那卡諾詞           楊三郎曲      1948年

每日思念你一人, 未得通相見,親像鴛鴦水鴨不時相隨,無疑會來拆分離。

牛郎織女伊兩人,每年有相會,怎樣你那一去全然沒回,放捨阮孤單一個。

若是黃昏月娘要出來的時,加添阮心內悲哀,你要跟阮離開彼一日,也是月要出來的時,阮只好來拜託月娘,替阮講給你知 ,講阮每日悲傷流目屎 ,希望你早一日返來。

 

國府時代大事年表

1945

日本投降,陳儀任台灣行政長官抵台,成立台灣省貿易公司

1946

公布漢奸總檢舉規程,台灣省貿易公司改稱台灣省貿易局,台泥成立

1947

二二八事件發生,警備總部下令台灣戒嚴,清鄉運動開始

1948

蔣介石為行憲後第一屆中華民國總統,國府成立美援運用委員會,農復會成立

1949

陳誠就任台灣省主席,兼任警備總司令,三七五減租施行,四六事件,戶口總檢查,幣制改革(舊台幣四萬元換新台幣一元) ,美國國務院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古寧頭大戰,白團抵台,自由中國創刊,國府遷往台灣,吳國楨為台灣省主席兼保安總司令

1950

蔣介石復職總統,陳儀在台北被處決,杜魯門發表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海峽中立化聲明

1951

美國恢復對台軍事援助,公地放領,國府宣佈放棄對日索戰爭賠款,

1952

日本與中華民國和平條約在台北簽訂,蔣經國成立救國團

1953

實施第一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開始耕者有其田,艾森豪解除台灣海峽中立化,吳國楨請辭省主席職,流亡美國

1954

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1955

國軍自大陳島撤退,完全撤出浙江沿海島嶼,孫立人事件,蔣經國成立退輔會

1956

省政府遷往中興新村

1957

第二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劉自然事件反美達高潮,文星雜誌創刊

1958

台灣警備總部成立,八二三砲戰,中國宣佈單打雙不打

1960

雷震被捕,自由中國被查封,中國民主黨組黨失敗,

1961

第三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

1962

廖文毅台獨事件,台灣電視公司成立,

1964

彭明敏等發表台灣自救運動宣言遭捕

1965

第四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美國宣佈中止美援,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立

1967

國家安全局成立,台北市改制為院轄市,實施九年國教

1968

大學雜誌創刊

1969

第五次四年經濟建設計畫,增補選國代、立委三軍大學成立,

1970

台灣獨立聯盟成立,蔣經國訪美遭台灣獨立聯盟鄭自財、黃文雄槍擊未果,「吹台青」政策李登輝、連戰、施啟揚等獲重用

1971

台灣本島保釣運動開始,台灣退出聯合國,華視開播

1972

台灣與日本斷交,台大哲學系事件

1973

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

1975

蔣介石去世

1977

中壢事件

1978

美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

1979

美麗島雜誌創刊,美麗島事件發生

1980

林義雄滅門血案

1981

陳文成事件

1984

江南命案

1985

十信事件

1986

民進黨成立

1987

解嚴,開放大陸探親

1988

報禁解除,520農民運動

1989

鄭南榕為主張台灣獨立而自焚

1990

國統會成立

1991

動員戡亂時期終止,臨時條款廢止,國家建設六年計畫開始,第一屆國代、立委、監委全部退職,

1992

刑法第一百條修正,與南韓斷交,第二屆立委選舉

1993

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在新加坡會談

1994

台灣省長、台北市、高雄市市長民選

1995

江澤民提出「江八點」,李登輝提出「李六點」。李登輝訪問美國母校康乃爾大學並演講。二二八紀念碑落成,第三屆立委選舉

1996

首次直接民選總統,李登輝當選。建國黨自民進黨分裂

1997

國民大會決議廢台灣省

1998

馬英九當選台北市長,陳水扁落選

1999

李登輝發表兩國論。九二一大地震

2000

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10任總統,並宣誓「四不一沒有」的主張。 李登輝辭國民黨主席

2001

廈門和金門、馬祖實施小三通。中華民國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2

陳水扁在世界台灣人大會東京年會上,提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主張

2003

首次實施台商春節包機。 兩岸爆發嚴重SARS疫情

2004

台灣舉辦二二八手護台灣活動,紀念二二八事件57週年,抗議中國大陸以600枚飛彈對準台灣,估計有近200萬人參加。 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陳水扁、呂秀蓮遇襲

2005

辜振甫逝世,張俊雄繼任海基會董事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3‧26護台灣大遊行在台北舉行,抗議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中國大陸(中國國民黨和平之旅)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率團訪問中國大陸(親民黨搭橋之旅)新黨主席郁慕明率團訪問中國大陸(台灣新黨民族之旅)

2006

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正式宣布終止國家統一委員會與國家統一綱領的適用。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由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正式發動抗爭

2007

台灣高速鐵路通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式揭牌開幕。台灣入聯、返聯大遊行分別在高雄市與台中市舉行

2008

中國乳製品含三聚氰胺,衛生署要求全面下架,並與大陸建立食品安全緊急通報機制。國民年金與勞保年金2008年完成立法,並分別於2008年10月及2009年元旦實施,台灣邁入社會安全制度完整國家。陳水扁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被起訴的卸任元首

 

經濟

戰後台灣經濟發展的起始條件

1.日本人所遺留的基礎:1930年代發展肥料、紡織、金屬製品、化學品、水泥、紙漿、紙、石油煉製等工業,電力、交通運輸(道路、  鐵路、港口)

2.中國大陸撤退來台的資金與技術

3.美國的援助:(1)非計劃型援助充分供應所需物資,減少通貨膨脹

  (2)計劃型援助進口機器設備

 (3)技術援助派遣技術人員出國或聘請外籍技術人員來台

4.土地改革:1949年三七五減租、1951年公地放領、1953年耕者有其田,地主獲補償公營事業股票(包括農林公司、工礦公司、台紙公司、台泥公司)

5.國人刻苦耐勞、克勤克儉的民族性

6.國際經濟繁榮

行政院長蔣經國十項建設

行政院長連戰亞太營運中心

國府時代的教育發展

初期

斷髮與髮禁,仇日教育以對付皇民化教育,體罰與升學主義盛行

教育政策

黨化教育政策(仇匪、恨匪教育,領袖的偶像崇拜:主義、領袖、國家、 榮譽、責任,強調正統觀念,高中生得上軍訓課程,高唱反共抗俄歌曲「一年準備, 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高中生得上三民主義課,大學生得上國父思想。

 

三民主義教育方針,推行國語。

 

1950年頒「戡亂建國教育實施綱要」;台灣省教育廳同年頒布「非常時期教育綱領」,強調:民族精神教育、勞動生產教育、文武合一教育的重要性。

國民教育

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就學率達99%,升學率達98%

中等教育

高中與高職比率6:4→3:7→5:5→4:6

高等教育

大專院校已達100多所,碩士博士人數正逐漸增加,高學歷時代來臨

文化大革命(1966年由中國發動,破四舊、立四新:思想、文化、風俗、習慣) →激起台灣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7年方向是倫理、民主、科學) →推動九年國民教育(1968年)

民主教育萌芽:教育機會平等,科學教育的提倡,師資素質提高,特殊學童及山胞教育,高等教育的擴充,校園民主化運動。

台灣教育的評估:學制僵化(統一教材、統一進度、統一考試、統一答案),教育的本土化不夠,民主教育的紮根再加強,髮禁、舞禁的解除,升學惡補仍存,校園暴力方興未艾。

教育的展望

(1)初等教育:校園民主化(校長主任的選拔) ,山地及離島就學率不理想, 應從家庭經濟改善著手,注重台、澎、金、馬的鄉土化教材

(2)中等教育:國中、高中合辦完全中學,實施學區制、學分制、綜合制、男女合校,                                                           取消軍訓課程。

(3)                                高等教育:各縣應有一所大學,大學自治、學術自由、各研究所加強聯繫,以形成整體性                                                           重理工、輕人文要改善

燒肉粽   張邱東松    詞曲1949年

自悲自嘆歹命人,父母本來真疼痛;乎我讀書幾落冬,出業頭路無半項。欲做生理真困難,若無本錢做昧動;不正行為是不通,所以暫時做這款。物件一日一日貴,厝內頭嘴這大堆;雙腳行到欲撐腿,遇著無銷上克虧。欲做大來不敢望,欲做小來小無空;更深風冷腳手凍,啥人知阮的苦痛。

【註】:此歌曲的背景乃因1949年四萬元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失業者眾而產生

愛拼才會贏     陳百潭詞曲        1985年

一時失志不免怨嘆,一時落魄不免膽寒。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

 

行政院長蔣經國十項建設

一九七二年五月,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開始了所謂的「蔣經國時代」。不過,這個時代一開始,中華民國卻面臨被逐出聯合國、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以及日本與中共政權建交等外交上的重大挫折,隔年又碰上全球性的石油危機,各項處境都不順遂。但是,蔣經國仍以他長遠的眼光與堅定的意志,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提出十大建設計畫,開創了台灣經濟奇蹟。

其實,國民政府從一九五三年起便已在台灣推動多次經濟計畫,到了一九七三年,不僅建立了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而且也奠立了自立成長的基礎。只是,經濟發展是動態的調整過程,隨著台灣經濟的高速成長,自然也就出現一些急需調整適應的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一)交通運輸及電力等基本設施的投資相對落後,形成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二)當時台灣的工業及出口商品仍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為主,而且輕工業加工所需的中間產品多依賴國外供應,極易受制於人。因此,為消除基本設施的瓶頸、改善經濟結構,以奠定未來經濟發展更為穩固的基礎,遂有十大建設計畫的提出。

另一方面,十大建設計畫也是一種政治方向改變的結果。在我國遭受一連串重大外交挫折之前,國民黨政權在蔣介石的意志控制之下,把許多的財力、物力與精力都放在「反攻大陸」的政治企圖上,無暇顧及立身之地台灣的各項社會民生建設。等到國際情勢丕變,「反攻大陸」逐漸成為回憶與夢想之後,蔣經國終於瞭解到台灣才是家,建設家園才是幸福前途之希望所寄。

如前所述,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蔣經國提出了十大建設計畫,預備以五年時間完成。其中包括六項交通建設:中山高速公路、西線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台中港、蘇澳港和中正國際機場,為壯大經濟動脈、繁榮工商業所必須;另外是三項重化工業:一貫作業煉鋼廠、石油化學工業及大造船廠等,為改善台灣工業結構、奠定重化工業基礎的關鍵產業;最後一項則是核能發電廠,為充裕能源供應的重要建設。

由於十項建設涵蓋公共基本設施及改變工業結構的重要生產事業,加上投資金額高達兩千多億元,規模龐大,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甚鉅,因此,在興建期間以及在工程完成後,對台灣經濟發生了廣泛而且重大的影響。

在計畫進行期間,由於正逢國際經濟因石油危機發生全球性的不景氣現象,十項建設投注的兩千多億元資金,因投資時間得宜、計畫得當,且其投資支出的顛峰年份(一九七五及一九七六年),剛好能彌補不景氣時民間投資支出的減少,因此,不但沒有引起物價上漲,而且對促進景氣的復甦、加速經濟成長有很大的貢獻。
而在十項建設計畫完成後,首先是六項交通建設使整體運輸能量擴充不少,同時對服務品質的改善也相當顯著,茲分述如下:一、北迴鐵路完成後,與西線鐵路業已連為一體,透過班車的調整、車輛的調度,提供了東西部民眾往來的便利,為一般旅客及觀光旅遊者所樂用,成為台鐵營運最佳的路線。至於原來的交通要道蘇花公路,則變成以觀光為主的道路。二、西部鐵路電氣化之後,立即提高運輸能力約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而且縮短行車時間、行車平穩快捷、降低運輸成本、改善服務。
三、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鳳山,中以支線連接桃園、小港兩個國際機場,及台中、高雄兩個國際港,全長三百七十三公里。完成後,基隆至高雄行車時間由原來的九小時縮短為四小時,並且減少其他公路改善所需的投資、擴大國內市場、活絡國民經濟活動、改善交通安全、解除交通擁塞情況,也改變了土地利用型態,促進走廊地帶的發展。
四、中正國際機場取代飽和後的松山機場,由於各項設施標準均屬世界一流,各系統管理全部現代化,發揮了大量輸運國際旅客與貨物的功能,例如一九八零年輸運的國際旅客超過三百六十七萬人次,國際貨物達到二十萬公噸,分別是一九七五年時松山機場國際航線輸運量的一點八倍及二點九倍。只有台中港第一、二期及蘇澳港第一期工程完成參加營運後,運量雖然也是逐年增加,但因兩個港口的港埠設施及拓展營運的有關措施「尚待改善」,未能達到計畫預期的效益。
而除了前述的六項交通建設之外, 中國鋼鐵公司第一期第一階段工程完工後,接著又進行第一期第二階段工程,到一九八二年六月完成,粗鋼的年產能擴充至三百二十五萬公噸,有助於我國造船機械等相關工業的發展,鞏固經濟自力成長的基礎。
至於中國造船公司高雄造船廠的興建,原本計畫在一九七六年完工後,年造船量可達一百五十萬噸、修船量二百五十萬噸,並可帶動其他相關工業,如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及電氣工業等的發展。不過,由於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零年間,國際航運業長期不景氣,中船公司面臨困頓時期,直到政府採取「國輪國造」及「貿易、航業及造船配合實施方案」後,情勢才逐漸好轉。
另外,備受矚目的石油化學工業,包括第二輕油裂解工廠、石油化學基本原料前期計畫、二甲苯分離計畫、加氫脫烷烴,以及環己烷計畫和第二芳香烴萃取工場計畫等,總投資經費二百零三點九九億元,於六十五年十二月完工,對於國內塑膠、合成橡膠、合成纖維及化學品工業的發展而言,不僅減少國內工業對外的依存性,而且增加了下游加工產品在外銷上的競爭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邁向新的境界扮演重要角色。
最後則是核能一廠二部機的興建計畫,共投入二百八十四點八九億元,至六十八年八月完工,其裝置容量則各為六十三點六萬瓩,減少了對於進口石油的依賴,改變電力生產結構。
誠如蔣經國當時所說的:「這些建設,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當十項建設陸續完成後,其效果便明顯地呈現出來。例如,一九七四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僅有百分之一點一,而工業成長率竟為負百分之四點五,通貨膨脹率則高達百分之四十七點八。等到一九七六年,各項數字便已大幅好轉,經濟成長率創下空前的百分之十三點五,工業成長率突升至百分之二十四點四,而通貨膨脹率也重新降回百分之十以內。
在這個基礎之上,蔣經國又再乘勝出擊,於一九七七年九月,宣布繼續推動十二項建設計畫,包括台灣環島鐵路網計畫、新建東西橫貫公路三條、改善高屏地區交通計畫、中鋼大煉鋼廠擴建工程、開發新市鎮及廣建國民住宅、繼續興建核能發電二廠及三廠、台中港第二及第三期工程、加速改善重要農田排水系統、修建台灣西岸海堤工程及全島重要河堤工程、拓建由屏東至鵝鑾鼻道路為四線道高級公路、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以及每一縣市興建一座文化中心等。可以說,台灣今天的政經成就,十項計畫及之後的延續計畫,實在是功不可沒。(鄭懿瀛)

二二八事件的起因

(1)政治上

ㄅ.政府政策失當(征服者心態及任官不公平)

ㄆ.部分公務員貪污失職及能力薄弱

ㄇ.逮捕臺灣「漢奸」引起臺籍士紳不滿

(2)社會上:軍警作威作福,失業增加

(3)經濟上

ㄅ.物價高漲,米價騰貴

ㄆ.統制經濟,與民爭利

ㄇ.處理日產及臺人財產不當

(4)文化上:臺胞與祖國隔閡,政府不夠了解臺灣進步實況。

加上共產黨分子謝雪紅的滲透,趁乘機擴大事態,但此並非有組織的。

查緝私煙及憲警處理失當才是導火線。事件兩週後平定,但事後的「清鄉」運動才是白色恐怖之源。

三十二條處理大綱及十項要求

對於目前的處理

一、政府在各地之武裝軍隊,應自動下令暫時解除武裝,武器交由各地處理委員會及憲兵隊共同保管,以免繼續發生流血衝突事件。

二、政府武裝部隊武裝解除後,地方之治安由憲兵與非武裝之警察及民眾組織共同負擔。

三、各地若無政府武裝部隊威脅之時,絕對不應有武裝械鬥行動,對貪官污吏不論其為本省人或外省人,亦只應檢舉轉請處理委員會協同憲警拘拿,依法嚴辦不應加害而惹出是非。

四、對於政治改革之意見可列舉要求條件向省處理委員會提出,以候全盤解決。

五、政府切勿再移動兵力或向中央請遣兵力,企圖以武力解決事件,致發生更慘重之流血而受國際干涉。

六、在政治問題之根本解決之前,政府之一切施策(不論軍事、政治)須先與處理委員會接洽,以免人民懷疑政府誠意,發生種種誤會。

七、對於此次事件不應向民間追究責任者,將來亦不得假藉任何口實拘捕此次 事件之關係者,對於因此次事件而死傷之人民應從優撫卹

根本處理

甲、軍事方面

一、缺乏教育和訓練之軍隊絕對不可使駐台灣。

二、中央可派員在台徵兵守台。

三、在內陸之內戰未終息以前,除以守衛台灣為目的之外,絕對反對在台灣徵兵,以免台灣  陷入內戰漩渦。

四、本省陸海空軍應盡量採用本省人。

五、警備總司令部撤銷,以免軍權濫用。

乙、政治方面

1、制定省自治法為本省政治最高模範,以便實現國父建國大綱之思想。

2、縣、市長於本年六月以前實施選舉,縣市參議會同時改選。

3、省各處長人選應經省參議會改選後為省議會之同意,省參議會應於本年六月以前改選,目前其人選由省處理委員會審議。

4、省各處長三分之二以上須由在本省居住十年以上者擔任之(最好秘書長、民政、財政、工礦、農林、教育、警務等處長應該如是 。

5、警察處長及各縣市警察局長應由本省人擔任,省警察大隊及鐵道工礦等警察即刻廢止。

6、法制委員會須半數以上由本省人充任,主任委員由委員互選。

7、除警察機關之外不得逮捕人犯。

8、憲兵除軍隊之犯人外不得逮捕人犯。

9、禁止帶有政治性之逮捕拘禁。

10、非武裝之集會結社絕對自由。

11、言論出版罷工絕對自由,廢止新聞紙發行申請登記制度。

12、即刻廢止人民團體組織條例。

13、廢止民意機關候選人檢核辦法。

14、改正各級民意機關選舉辦法。

15、實行所得統一累進稅,除奢侈品稅、相續稅外,不得徵收任何雜稅。

16、一切公營事業之主管人由本省人擔任。

17、設置民選之公營事業監察委員會,日產處理應委任省政府全權處理,各接收工廠礦應置經營委員會,委員應過半數由本省人充任之。

18、撤銷專賣局,生活必須品實施配給制度。

19、撤銷貿易局。

20、撤銷宣傳委員會。

21、各地方法院院長、各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全部以本省人充任。

22、各法院推事檢察官以下司法人員各半數以上以本省人充任。

23、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應改為省政府制度,但未得中央核准前,暫由二二八處理委員會之政務局負責改組,普選公正賢達人士充任。

24、處理委員會政務局應於三月十五日以前成立,其產生方法各由鎮鄉區代表選舉該區候選人一名,然後再由該縣市參議員選舉之,其名額如下:台北市二名、台北縣三名、台南市一名、新竹市一名、新竹縣三名、台中市一名、台中縣四名、台南縣四名、基隆市一名、彰化市一名、高雄市一名、嘉義市一名、高雄縣三名、台東縣一名、花蓮縣一名、澎湖縣一名、屏東市一名。

25、勞動營或其他不必要之機構廢止或合併,應由處理委員會政務局檢討決定之。

26、日產處理事宜,應請准中央劃規省政府自行清理。

27、高山同胞之政治經濟地位及應享利益,應切實保障。

28、本省六月一日起,實施勞動保護法。

29、本省人之戰犯及漢奸之嫌疑被拘禁者,要求無條件即時釋放。

30、送與中央食糖十五萬噸,要求中央依法估價,撥歸台灣省。

 

二二八紀念碑碑文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消息傳來,萬民歡騰,慶幸脫離不公不義之殖民統治。詎料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肩負接收治臺重任,卻不諳民情,施政偏頗,歧視臺民,加以官紀敗壞,產銷失調,物價飛漲,失業嚴重,民眾不滿情緒瀕於沸點。

1947年二月二十七日,專賣局人員於臺北市延平北路查緝私菸,打傷女販,誤殺路人,激起民憤。次日,臺北群眾遊行示威,前往長官公署請求懲兇,不意竟遭槍擊,死傷數人,由是點燃全面抗爭怒火。為解決爭端與消除積怨,各地士紳組成事件處理委員會,居中協調,並提出政治改革要求。

不料陳儀顢頇剛愎,一面協商,一面以士紳為奸匪叛徒,逕向南京請兵。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聞報,即派兵來臺。三月八日,二十一師在師長劉雨卿指揮下登陸基隆,十日,全臺戒嚴。警備總司令部參謀總長柯遠芬、基隆要塞司令史宏熹、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及憲兵團長張慕陶等人,在鎮壓清鄉時,株連無辜,數月之間,死傷、失蹤者數以萬計,其中以基隆、臺北、嘉義、高雄最為慘重,事稱二二八事件。

斯後近半世紀,臺灣長期戒嚴,朝野噤若寒蟬,莫敢觸及此一禁忌。然冤屈鬱積,終須宣洩,省籍猜忌與統獨爭議,尤屬隱憂。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各界深感沉痾不治,安和難產,乃有二二八事件之調查研究,國家元首之致歉,受難者與其家屬之補償,以及紀念碑之建立,療癒社會巨創,有賴全民共盡心力。

勒石鐫文,旨在告慰亡者之天靈,平撫受難者及其家屬悲憤之情,並警示國人,引為殷鑑。自今而後,無分你我,凝為一體,互助以愛,相待以誠,化仇恨於無形,肇和平於永遠。天佑寶島,萬古長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潘 清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