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兩蔣文化園區

後 慈 湖 導 覽 簡 介

壹、兩蔣足跡 盡在桃園

ㄧ、大溪公會堂

1949年12月10日晚間“中美”號座機承載蔣介石,於成都鳳凰山機場起飛撤退台灣,直至1975年4月5日病逝,再也沒有踏上大陸一步;據翁元副官口述著作(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蔣介石在大溪住很短一段時間,才搬遷至草山官邸(陽明山賓館),1950年5月蔣公「復行視事」,就入住新建且面積大得多的「士林官邸」,據說大溪公會堂景緻極像浙江奉化溪口,蔣介石於會館後方「志清亭」涼椅上,眺望大漢溪景緻,沉思復國大計,1978年改為紀念館,並開放供民眾瞻仰。

二、慈湖陵寢

官方資料1950年蔣介石行至洞口隧道(現舊百吉隧道)口,因座車無法繼續前進,改乘轎子,繞經慈湖地區,見此地景色近似故鄉溪口鎮,留下深刻印象;查慈湖陵寢所在地原為謙記煤礦所礦坑口換衣淋浴建築,係板橋林本源家族發源地,1955年林家願意提供慈湖及後慈湖19頃土地,作為興建蔣公行館用地。

據翁副官敘述,蔣公深信風水,當得知林家捐地消息,蔣公必需實地鑑賞是否為外人所謂風水寶地,即風水所謂『尋龍點穴』,覺得這塊土地可以抵抗中共來自空中任何攻擊,又是林家發跡的風水寶地,決定將此地作為中樞辦公室及蔣家官邸,但蔣公1969年陽明山車禍以後,身體如江河日下,最後慈湖沒成為行宮官邸,反而成為遺體暫厝處;因此,依據翁副官說法,蔣公於興建洞口賓館時(1955年),已決定將目前慈湖陵寢後山,作為『疏散辦公室』,也就是今天的後慈湖。

中國風水稱高山為『龍脈』、低小丘稱『水口砂』,而山谷溪流視為血脈,山水並存、相會之處即陰陽相遇處,為生命組合,所謂『穴位吉地』;宅第具有『抱陽負陰』格局最佳,『負陰』即建築物背有屏靠,有凹入之山勢最好,向外有如人張開雙手,向前擁抱平坦開闊之地即『抱陽』,宅第背靠山或環植竹林、前有埤塘或小溪亦視為『抱陽』,有山為屏、有水為鏡;反觀慈湖陵寢所在地背有白石山、石龜坑山為靠,且環植竹林,內有基隆山,兩側左有頭寮山、右有草嶺山及石厝坑山拱衛,行成雙手『抱陽』之勢、穩如泰山,因此,風和日麗水草芳美,最適合人住之環境。

慈湖陵寢依山面水,坐北朝南,為仿四合院閩浙形式的磚造紅瓦平房,左右圓洞門可至側院,後方山壁設有一處防空避難所,1959年6月13日完工定名為「洞口賓館」,1962年改名為「慈湖賓館」,1975年4月5日蔣公逝世,奉厝後改名為「慈湖陵寢」。

三、大溪陵寢

大溪陵寢原為林家閒置宅舍,在1949年國民政府將國民黨在中國北伐、統一、抗戰、戡亂等時期的函稿、電文、日記、信件、書籍、輿圖、影像資料及相關文物等運送至大溪頭寮賓館典藏,並於翌年成立「大溪檔案室」由專人收集整理分類,十年之後「大溪檔案室」編入總統府組織,頭寮賓館於1962年興建完成,也是蔣氏行館之一,蔣介石往生後,蔣經國赴慈湖謁陵,經常留住於此,1988年經國先生逝世,奉厝於此,緊鄰慈湖,以表達經國先生隨同在側的心願;大溪陵寢為仿四合院形式的平房,外觀為紅瓦黑牆,格局與慈湖陵寢相仿,平淡樸實,符合經國先生平易近人親民愛民的個性。

四、角板山賓館

角板山公園內角板山賓館於1950年興建(4棟),為蔣公之行館及隨從待衛之房舍。原列為管制區,鮮有人群進入,全區花木繁盛,綠意盎然;1950年10月31日蔣公夫婦在太子樓前分別親手種下一棵榕樹,多年後枝幹呈現相互交抱姿態,彷彿一對深情相擁的夫妻,因此取名為「夫妻樹」。蔣公日記記載「溪口台是第二故鄉」,意指梅臺思親亭眺望大漢溪河床對岸,景色彷如故鄉的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為蔣介石公餘和夫人遊憩,眺望對岸的溪口台地,曾是蔣總統生前喜愛逗留的地方。

角板山行館群山聳翠,風光如畫,其中有亭屹然,蔣經國常隨侍蔣公亭中小坐,蔣公崩逝後,經國先生經常由慈湖至梅臺駐足思親,為了紀念父親逝世曾發表「梅臺思親」之文,因此將此亭命名為「思親亭」。佇立亭內可遠望大漢溪在此轉彎形成的河階地形,可遠眺獨特的溪谷台地景致,清新恬淡十分舒暢;李總統登輝於1995年表示國有資源應與民共享,故開放供民眾瞻仰。

五、神秘的後慈湖(官方敘述)

1958年中共大躍進失敗(三年大饑荒)、越戰及中共核彈試爆成功之威脅及蔣介石已老,基於反攻大陸武力,亟待美國軍事援助,明修棧道與美合作反共,但美國反對國府反攻計畫,於1958年10月23日中美聯合公報中「宣示放棄對中國使用武力」後,遂決定暗渡陳倉秘密執行「國光計畫」自力反攻作戰。

1960年代大陸積極發展原子彈(1964年第一枚試爆成功),讓蔣介石感到相當不安,因應台海可能發生的情勢,總統府策訂防空疏散路線,由台北經三峽、桃園三民至大溪,並以大溪福安及內柵國小為各局處戰備辦公室及宿舍區。蔣介石深感反攻之時機刻不容緩,於1961年4月,軍方奉示在台北縣三峽成立「國光作業室」,動員207位菁英,秘密研擬軍事反攻大陸計畫,是為「國光計畫」,並將後慈湖列為高度軍事管制區。

1962年配合總統府疏散計畫,經蔣介石指示購地,於後慈湖地區興建防空洞作為戰時指揮所,於1963年8月完工,準備做為戰時疏散的臨時指揮中心,並興建5間辦公室,做為總統府秘書長、參軍長及副秘書長等辦公處所並命令政府各單位積極進行相關防空演練;1964年總統府祕密策畫反攻大陸,當年蔣公文告「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後來計畫受阻,蔣公被迫放棄反攻計畫,一直到1971年10月25日之後退出聯合國才絕望,疏散辦公室也因此從未啟用戰事未曾發生。

六、慈湖紀念雕塑公園

在1987年經國先生宣布解嚴前,當時的政府將蔣中正奉作「民族英雄」、「民族救星」,並大力宣揚兩蔣的德政;但在台灣社會上一直存在厭惡蔣中正統治的聲音,而蔣家父子的過錯也有所流傳。解嚴後(1987年),開放黨禁、報禁,在言論自由下,對兩蔣的功過亦有不同評價;泛綠陣營認為仍維持一黨獨大及積極去蔣化政策,強烈批判兩蔣執政上的過失;每當選舉時刻,去蔣化聲音就會浮現檯面,然而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等到選舉江山易幟後,「蔣公銅像」就會遭殃,其中以2008年總統大選前為最。

無論蔣公或經國先生與大溪鎮均有極深淵源,且經國先生在大溪鎮有許多民間友人,因此大溪鎮曾榮鑑鎮長在1997年設立「慈湖紀念雕塑公園」,佔地面積達4公頃,預計安座銅像200座,也是全球唯一為單一個人的雕像所設立的紀念園區,園區以現有的自然環境增添庭園、小橋、與山水的造景,相當的典雅,但到了2000年才有銅像移置到園區。

「慈湖紀念雕塑公園」所擺設的是來自於全台各地所拆除的國父、蔣公銅像,這些銅像有大、有小,有大家所熟析的全身、半身像,也有坐姿與騎馬的塑像,每一座銅像皆具其時代背景,每一座也都具有藝術價值。整個園區套用步道將所有銅像擺放位置串聯在一起,走在這個含有藝術氣息、庭院造景及小橋流水的步道上,相當富有閒情逸致。目前已安裝154座/156人,包含國父15座、經國先生2座。

目前園區中,最大的銅像是由高雄市所捐贈的銅像,這座巨型銅像是在高雄文化中心被拆解成117塊的蔣公坐像,透過藝術家以「解構主意」手法重新組合,刻意以不完整的方式呈現,並取名為「傷痕與再生」,希望大家記取歷史的傷痕與教訓;雕塑公園因為大片親水區的襯托,是整個慈湖園區最軟性的景點,當孩童追逐時所發出的笑聲,紓解了慈湖肅靜的一面,也是全家人在這裡享受陽光與綠草如茵的幸福地,每尊雕像已成了絕版作品,來這裡玩一定要帶相機,才能捕捉那不同時空重疊的畫面。

貳、大姑陷與角板山的悲歡歲月

ㄧ、台灣三寶

兩蔣文化園區坐落於桃園縣大溪鎮及復興鄉內,自然須對兩公所做一番介紹,而台灣三寶造就大溪鎮及復興鄉山區城鎮歷史淵源,自然是敘述的主題之ㄧ;首先自17世紀以來,台灣對外貿易發達,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海上交通便捷,提供貿易發達環境,荷蘭及明鄭時期,貿易範圍擴張至波斯、英國、荷蘭、日本及南洋;1860年以前,台灣經濟以米、糖為主之貿易憑藉,歷史重心以南台灣為主;而在天津條約規定下,開放淡水、基隆、打狗及安平等通商口岸,然北部山區曁可生產茶及樟腦,整體來說,台灣的出口在1870年代以後增加很快,茶、糖、樟腦佔台灣出口總值94%,1887年台灣新設省巡撫衙門於台北,為台灣歷史重心北移重要指標。

台灣正式開港通商後,各國商船紛紛隨之而來,台灣貿易又迅速擴張起來。此時台灣主要出口的商品是砂糖、茶、樟腦,被稱為「臺灣三寶」;三寶的出口就讓台灣開港以來一直呈現出超,又因出口的旺盛,接著帶來進口貿易及大批從業人口,造就山區城鎮崛起,例如大嵙崁、三角湧、鹹菜甕(關西)、樹杞林(竹東)、貓里(苗栗)、八份(大湖)因腦業、林業、墾業、漢番交易而興起,其中大嵙崁當時為淡水河航運終點,茶與樟腦由此轉運出口或製茶,另清末及日據時代,亦將大嵙崁為撫番據點(撫墾總局)。

18世紀至19世紀初期,台灣只有水沙連(南投)產野生茶,清嘉慶年間(1850年前)由福建引進武夷茶,種植深坑及坪林北部;開港之後,1865年從福建安溪引進茶樹並種植成功,此後,台灣中、北部的丘陵台地,逐漸廣闢茶園。台灣茶出口包括烏龍茶及包種茶,又以烏龍茶為大宗。烏龍茶的主要輸出地為美國,包種茶則主要輸出到南洋地區。茶的出口量雖不及砂糖,但由於單位價值高,因此出口總值高於砂糖,在1868至1895年間,茶的出口總值約達台灣總出口總值的54%。

樟腦採自10英呎以上樟樹,主要產地是亞熱帶低海拔山林中,台灣樟樹主要分布於嘉義以北的山區。早期樟腦作為藥用,中醫用來治療風濕、疹癬、霍亂,西醫強心劑、皮膚病及神經衰弱,此外並有防蟲,以及製造香水、煙火等功能,樟木則是清廷水師用來造船的材料。1890年以後,先進國家開始大量使用樟腦作原料,製造一種名為賽璐珞(Celluloid)的人工合成橡膠,樟腦成為奇貨可居的產品。而台灣和日本是世界兩個主要的天然樟腦產區,使台灣樟腦的輸出具有強烈的壟斷性質,1890年以後,由於日本的樟木砍伐殆盡,台灣樟腦更是一枝獨秀,因而台灣樟腦生產一直擁有極高的利潤,直到石油可提煉為塑膠為止。

早期台灣發展的重心在南部,開港以後,由於茶、樟腦等重要的出口商品多產於北部,由北部的港口輸出,使得北部的經濟發展遠高於南部,至1881年,北部的貿易額已經超越南部,甚至到1890年代,北部的貿易額已經達到南部的兩倍。經濟重心北移的結果,也使臺灣的政治重心與建設,逐漸偏重於北部。如今台灣發展的重心在北部,這是自清末台灣開港以來逐漸發展的結果。

台灣開港,也造成了許多新聚落的興起,最著名的便是大稻埕。由於茶業的興盛,使得大稻埕成為茶葉加工、集散、出口的重鎮,經濟發達的結果,使大稻埕在短短幾年間迅速發展,到日治初期,已經成為北台灣第一大城。

光緒十一年(1885年)法軍撤離基隆與澎湖,劉銘傳在台灣推動近代化建設,乃就地清賦,以台灣自有財力,建設台灣,三寶的出口就讓台灣開港以來一直呈現出超,1888年美國公使田貝訪台,在台灣期間,發現城內已有電燈、海底有安設電線竣事,專案呈報美國國務院認為台灣是當時中國最進步地區,可見台灣三寶對台灣發展之重要。

二、大姑陷悲歡歲月

大溪原為平埔族霄裡社與泰雅族等原住民散居之地,昔稱「大姑陷」,地名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以其稱大漢溪為「TAKOHAM」之音譯,也就是泰雅族語的「大水」。乾隆年間漳州漢人移民大溪開墾,居住於月眉一帶,因嫌大姑「陷」字不吉祥,遂依月眉位於「河崁」的天然地勢,將「大姑陷」改稱「大姑崁」。

同治五年由於月眉地方李金興出仕、李騰芳獲中科舉,庄民為彰顯地方之「科」舉功名,遂更易「姑」字,改名「大科崁」。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策劃「山」地開發,推廣樟腦產業,又將「大科崁」的「科」加上「山」字頭成為「大嵙崁」。甲午之戰後,臺灣割讓給日本,1920年又將「大嵙崁」改稱為「大溪」,沿用至今。

原為原住民散居之地的大溪,自清領時期漢族移民入墾後開始發展,1863年清英訂定天津條約,而大嵙崁是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也是當時台灣最內陸的港口,可說是國際貿易通商的重要轉運港口之一。當時,還有桃竹苗農產品、日用品、茶葉、樟腦油等也都藉由大溪轉運,為淡水河系最上游的河港及重要的國際貿易轉運站。1892至1897年河運全盛時期,千帆過盡溪鎮風光,萬商雲集,目前和平路、中山路老街的的商家達三、四百家之多,傳統木器、神桌、抽陀螺、國寶豆干、大溪橋夜景〈牌樓光雕富麗堂皇〉、歷史古道〈桃竹苗河運運輸產業道路〉,街屋仍以古典風華見證大溪曾有的繁華!

三、角板山悲歡歲月

復興鄉舊稱為角板山,地理位置處於桃園縣的東南,清末劉銘傳於大嵙崁設置撫墾總局,主要開發目標即在「角板山」,光緒十二年(1886) 劉巡撫為討伐反抗,率軍到角板山北部,見大漢溪兩岸河階形如三角板,故為之命名,也是泰雅族原住民的世居寶地,1954年10月31日才易現名。角板山山地資源豐富,林木、樟腦、煤炭為早年出產大宗;日據時代自水源地至洞口都是茶廠,當時由「三井公司」經營,主要製造「日東紅茶」,運銷至美國。除了種茶之外,溫帶水果、水蜜桃、香菇、桂竹筍也是當地居民的重要農產品,為今日經營重點。

由大溪和三峽到角板山,光復以前即有台車道之設,1966年拆去鐵軌而築成北橫公路,縱貫桃園復興東至宜蘭壯圍,使復興鄉對外交通頓形改善,石門水庫和北橫公路促進觀光業之發展,復興鄉僻處如蝙蝠洞、小烏來、榮華峭壁、達觀山神木群等地,亦成為觀光渡假勝地。

叁、神秘的後慈湖-埤塘文化

早期因軍事管制,保留了相當原味的原始風貌,前、後慈湖生態環境豐富,林木繁盛又有著神秘與清幽的氣息,尤其每逢秋冬之際,楓紅染山頭更是十分美麗。後慈湖導覽起點洞口隧道〈百吉隧道口〉,自起百吉林蔭步道,到南管制口約1.8公里距離,驗票後隨即進入後慈湖,左側為草嶺溪,將後慈湖溪水引入前慈湖,前方就可觀看後慈湖全貌,湖畔步道是賞鳥、蝶、螢、楓紅的絕佳地點。

「後慈湖」在早期稱為「龍過脈埤(月牙湖)」,湖水在天然丘陵裡調節蓄水,待湖水滿溢經由小山溝注入「前慈湖」;前慈湖原名「新埤」或「埤尾」,前後分慈湖及後慈湖,中間以草嶺溪溪水相通,又有「近龍湖」之稱,整個慈湖包刮『後慈湖、前慈湖及牛角湳埤』 3個湖組成,合計37.5公頃,前慈湖面積5.2公頃、蓄水18萬多立方公尺、最深8.3公尺;後慈湖面積4.1公頃、蓄水17萬多立方公尺、水深9公尺,狹長型月牙狀南北長400公尺、最寬80公尺(資料來源-慈湖陵管處沿革史);灌溉三層面積117.29公頃。

躺仰在湖光山色之間著實令人心曠神怡,湖畔與林間設有少許平房設施,這是因應時空背景共興建五棟廳舍,提供緊急戰時進駐以維持中央政府體系運作,所幸向來只備而不用,如今徒留空屋於湖畔與林間,2007年11月正式移撥桃園縣政府,桃園縣政府已經整理供民眾參觀,使「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將歷史建築活化。

群山環繞慈湖周邊,由銅像公園北側進入陸續為草嶺山(348m)、石厝坑山(573m)、白石山(625m)、石龜坑山(480m)、頭寮山(450m),埤塘屬溼地,生態豐富,因長年為軍事管制區,不受外界干擾,保留完整原林相與自然生態環境。

肆、台灣風情及後慈湖植物

ㄧ、地理位置及氣象條件

台灣的位置在北緯21.9度至25.3度,北回歸線(23.5度)從嘉義縣通過,以此為界,北半球地表氣候劃分為溫帶與熱帶;四季如春,是形容臺灣氣候最常見的說法,以年平均溫度而言,約在攝氏20至25度之間,即使在最冷的2月,也多在攝氏10度以上,而最熱時氣 溫可達攝氏35度左右;至於雨量,臺灣全年的降雨量平均約為2,500毫米,冬季時的東北季風、夏季時的西南季風以及6月至11月的颱風,為全島帶來豐沛的降雨。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多為臺灣氣候的三大特色。

台灣位於亞熱帶東亞大陸邊緣,北回歸線(23.5度)穿越嘉義縣,氣候溫和,雨量豐沛,從平地至高山,落差將近4千公尺,地形變化很大,因此產生各種特殊稀有植物,其中約26%為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之特有種,其中13%種類為台灣特有資產,這些特有植物若在台灣滅絕,就將如恐龍ㄧ般在地球永遠消失。

台灣擁有豐富的林相資源,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多達258座,是世界各國少有的地理現象。因為山地多,台灣各類型的登山活動相當風行,由郊山、中級山至攀登高山百岳,溪谷健行、溯溪探源,到長程越嶺縱走,都可以藉著親近蒼鬱溪谷,充分體驗台灣的山林之美,而兩蔣文化園區坐落於海拔300至600公尺。

二、後慈湖植物

慈湖後面的百吉林蔭步道原屬慈湖軍事管制區,在地方人士多方奔走,為促進地方觀光事業,才於1998年解禁開放。步道內多美麗景點,彩蝶飛舞自然生態豐富,很適合全家郊遊登山的戶外之旅,最高處還可眺望遠山及盡覽大溪全景。

百吉步道坡度和緩,林蔭濃密,彩蝶飛舞,最高處可眺望遠山及盡覽大溪全景。林相以次生林、原始林、竹林為主,自然生態相當完整,緩步怡然踏青賞景,全程僅約1小時,非常適合全家親子行。步道途中又有叉路可通往溪洲公園、溪石亭、大艽芎古道,是徒步深入大溪之美最好的路線之一。

所以「後慈湖」是此地山區最重要的原始林地,拜半世紀封閉所賜,「後慈湖」坐擁山林從未遭受人為破壞,成為極具價值的生態原始湖泊,週遭林相繁多,單以步道與湖畔而言,有台灣肖楠、檸檬桉、大葉桉、梅樹、赤地松(一束兩針)、山櫻花、大戟科植物(油桐樹、野桐、血桐、白匏仔、烏木臼)、桑科-榕屬植物(水桐木、澀葉榕、九丁榕、島榕、薜荔或愛玉子)、桫欏(鬼桫欏、臺灣桫欏、筆筒樹)等為主,另山黃麻、相思樹、桂竹、綠竹、構樹、小葉桑、香楠、茄苳、青剛櫟等亦為常見樹種,而草花植物與珍貴藥用植物更是不勝枚舉,最適合生態植物教學。

伍、生態水池導覽

生態水池是大自然動植物繁衍、生活、遊憩重要活動空間,也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失的重要環境。尤其在景觀設計及造園藝術上,生態水池是一項非常受重視的設施項目之一。所以在各種公園、社區、庭園、校園及遊樂區均可看到各形各狀深淺及構造不一的生態水池,生態水池的營造管理已是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重要地景元素。

水域環境是大自然動植物匯集交流最豐富的基地。不論動物的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蟲類、昆蟲、魚蝦貝類及植物的濕生植物、水生植物、菌類等,均會受到水的滋潤而大量繁殖聚集。公園、校園、公私機構之庭園或大自然中的溪流海岸濕地、湖泊埠池,如能利用適當的空地與充分的水源營造管理為生態化水域環境,不僅具有景觀、休憩、教育功能,更可為都市化環境增添一些適合動植物生長,生存之空間,對活化都市生機及生物多樣性保持具有重大而直接的貢獻,後慈湖水生池植物包含水蘊草、水杉菜及台灣萍蓬草(第一級保護的水生植物)。

陸、鳥類觀察介紹

台灣鳥類560種,「畫眉」已正式認定為台灣第16種的特有種鳥類,李壽先老師研究團隊已將可能使「五色鳥」提升為特有種的研究論文送審,將有很大機會在近期成為台灣的第17種特有種;特有種鳥類名單如下黑長尾雉、藍腹鷴、台灣山鷓鴣、火冠戴菊鳥、冠羽畫眉、黃胸藪眉、黃山雀、白耳畫眉、紋翼畫眉、台灣噪眉、栗背林鴝、台灣紫嘯鶇、台灣藍鵲、烏頭翁、台灣叢樹鶯、台灣畫眉。

後慈湖可能出現的鳥類約56種,如黃嘴角鴞、竹雞、灰喉山椒鳥、大冠鷲、山雀科、台灣藍鵲、畫眉、鷺鷥、鴛鴦、小水鴨、魚鷹、烏鴉、綠繡眼、小啄木鳥及鶇科鳥,其中迷鳥約27%、留鳥約32%。

柒、細說北橫、後慈湖歷史(五號辦公室-原招待所)

風光明媚的北橫自然景觀,西起大溪,跨越雪山山脈,東至宜蘭壯圍,全長129.7KM,是台灣三條橫貫公路中長度最短,海拔最低者,因主要河流大漢溪迂迴曲折的切割下,形成了最多樣河階、梯田、峭壁、峽谷、溪澗等優美景觀,並保留最豐富的自然生態,成為令人驚艷的桃花源。觀光景點包含東眼山森林遊樂區、拉拉山神木群、石門水庫、角板山賞梅、小烏來瀑布〈負離子〉、三龜戲水〈玉峰大溪〉;主要農產品包括水蜜桃季〈6-8月〉、綠竹筍、高山茶、甜柿、香菇等。

北橫公路穿過復興鄉,屬泰雅族居住地,是臺灣原住民中族群和地盤都十分強大的一族。依據語言上的差異,分為兩個支系。傳說太古時代,在叫做 sbkan 的地方有一塊大石頭,有一天石頭裂成兩半,從中生出一男一女,這就是人類的始祖,這兩人後來結為夫妻,逐漸繁衍子孫。留在此地者,即為今日的泰雅(tayal)族;泰雅族祖先的時代裡,紋面是泰雅文化最重要的習俗,也就是在額頭和兩頰上刺黥,使得整個臉部的圖案像『王』字,也是泰雅族社會最清晰的象徵。

捌、後慈湖生態體驗(四號辦公室-原秘書長辦公室)

以後慈湖的晨昏景緻為故事主軸,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態景觀,依參觀動線,運用互動投影裝置,領略游魚、蝴蝶、螢火蟲、蝙蝠(夜視鏡)等四個情境;有32種生物生態盒標本,與解說對應,最佳生物教材,測定學生自然認識能力;16組紅外線夜視系統SNG,隨時掌控台灣葉鼻蝠生活起居,以平面電視展示。

玖、慈湖生活複刻(三號辦公室-原副秘書長辦公室)

慈湖賓館雖於1975年改為慈湖陵寢,內部仍保有原來家居陳設,未開放,複刻於此參展,三號辦公室曾改為憲兵排據點,現闢為場史館,內部陳設蔣公當年使用的桌、床等器具,並展示蔣公與夫人生活照片,展示包刮『士林官邸八人餐桌(含「蔣」字家徽餐具)、夫人接待室、蔣公的書房、先生臥房、夫人臥房及兩間浴室』,完全依據蔣家實際生活複刻而成。遊客可在此品飲咖啡,遙想當年景況。

拾、蔣宋美齡特展(二號辦公室-原參軍長辦公室)

展覽文物包括「夫人訪美行程、開羅會議照片及文件」、「夫人接見各國代表珍貴照片」、「夫人與空軍發展有關照片及文件」、「夫人畫作」、「複製蔣介石轎子」等五區。

拾壹、蔣介石早年、國光計畫與黑貓中隊(一號辦公室-原待衛長辦公室)

一、黑蝙蝠中隊:黑蝙蝠中隊:部隊番號第三十四中隊、先後使用RB-17以及P-2V型電子偵察機執行超低空電子偵察任務,共進入大陸地區執行任務八百餘次,總計十五架飛機被擊落148員無一生還,於1955年開始執行任務至1967年結束。

二、黑貓中隊:英勇悲壯、精銳盡出,用生命打開大陸天窗;穿越中國大陸的無聲之牆,當U-2高空偵照機黑貓中隊執行初期任務,中共空軍受制於戰機最高升限,僅三營飛彈防空部隊佈署困難等,黑貓U-2偵蒐任務自桃園軍用機場起飛、回程,中共全程除以地面長程雷達監控,派出米格19戰機,僅能在U-2機腹下方苦苦追趕。黑貓偵蒐大量情報多次深入大陸各地歷經十餘省、三千多里,每次任務滯空時間長達近9小時之久,難飛U-2屢次都需在艱苦中完成偵照任務。

三、國光終曲‧八六海戰:1965年6月24日國軍於左營桃子園外海實施模擬登陸演習,5輛LVT被浪打翻,數十人殉職;8月6日海軍劍門、章江軍艦〈美新接收〉運送特戰人員、偵測大陸沿海〈東山島、海嘯一號〉,遭共軍擊沈,近二百人官兵殉難;11月14日海軍艦在烏坵被解放軍擊沈,接連的戰損,中共海上兵力部署增強,我軍制海優勢喪失,登陸戰更加困難。自此「國光計畫」規模逐漸縮減,至1972年7月結束任務。

拾貳、戰備隧道與台灣葉鼻蝠

因應中共積極發展攻擊武器系統,建造許多大型防空設施,慈湖戰備隧道更是總統戰時之指揮中心〈48年間已有簡單防空洞雛形〉。約於1963年8月完工,長約150公尺,呈F型內有浴廁、廚房、濾毒、發電空調機房、通訊等設備、地下作戰/簡報室及兵棋指揮所(地圖指管通情)等,三個主要入口建有三道厚重的防爆鐵門,以抵擋砲火的攻擊,一旦發生戰爭可獨立作業並指揮戰事。

從後慈湖1號辦公室往慈湖陵寢的途中,有兩處戰備隧道入口,從隧道中可通往陵寢,這是當年由廢棄的煤礦坑道改建而成的防空隧道,預備做為聯絡慈湖賓館和總統府戰時辦公室的祕密通道,隧道因長期處於管制區,平時很少人進出,目前內部棲息著上百隻的台灣葉鼻蝠,是台灣9種特有種蝙蝠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相當珍貴。

拾叁、慈湖陵寢

建築學大師李乾朗教授,樣式為「紹興與閩南式」四合院折衷建築〈馬背脊、豐稿房〉,坐北朝南正門內立著紅色古樸的屏風,「福」字朝外、「壽」字朝內,四個諧音「變福」環境,屏風四角則是四隻仙鶴。右護龍最外間是貴賓室〈原是餐廳〉護龍外加伙房、廁所。

慈湖陵寢正廳奉厝蔣公靈襯(原主會客室),左側依序為主臥室、蔣夫人臥室,左廂房為蔣夫人會客室及畫室,左後廂房為緯國將軍及孝勇先生臥室,而聽堂右次間為勳章陳列室;右廂房依序為經國先生臥室及貴賓接待室,門側左為管理處史料室、右為管理室,廚房及儲藏室等設在右廂房後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潘 清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